过去,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是一个“鲜为人知”的领域,但最近,这个领域被推到了健康建筑设计讨论的中心舞台。
这种从边缘到舞台中央的戏剧性转变得益于高度宣传的空气质量“事件”,比如,席卷印度和中国等国的“末日空气”、号称能够提供预防建议的低成本空气质量监测系统,加之上篇提到的诸如哈佛CogFx 等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,再通过当前迅速的社交媒体相结合,将空气质量监测的话题推上了热议榜。
无独有偶,建筑认证标准的着重点也正发生着转变,即从关注环境问题转变为关注人类健康问题,这一切都引起了各种类型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和过滤设备的热潮。我们见证了这些设备的宣传和实际应用的巨大差别,奉劝各位在购买时一定要谨慎,不光是因为较低的市场教育水平,在其产品的质量标准上也未见有多高明。此外,室内空气质量(特别是数据质量领域)不但受到硬件设备的影响,也受到软件的影响(目前对软件性能的规定也是空白地带)。最终的结果是产生了大量低质量数据(不准确的,巨大的数据量)、混乱以及大量基于这些错误数据的错误决策。